close

博客來網站上的內容介紹

 

◎生活無感──「太宅」的孩子容易無感
根據《親子天下》的「台灣學童玩樂狀況」大調查顯示,

台灣孩子們,玩的內容太過貧乏,大多是在室內做靜態的

玩,缺乏人際互動,專家認為,這樣的玩,孩子容易對其

他事情無感也容易「宅」,對孩子的健全發展非常不利。

◎學習無感──無感的學習難以快樂學習
不管是「大器晚成型」、「學習緩慢型」還是「實力未能

發揮型」的孩子,他們對於學校潛藏在的危機,非常的恐

懼。例如老師可能會責罵甚至揶揄他、同學可能嘲笑甚至

霸凌他、異性同學離他遠遠的,這些困難,在大人們眼中

是件小事情,但這可能造成他們學習上的障礙,例如對學

習無感,以至於對任何學科的學習興趣缺缺的樣子。

◎道德無感──有感的道德才能成為真美德
大部分的孩子們對道德並不是「無感」的,在學校及家庭

的教導下,大多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!只不過當他們

多了一些利益上及同儕生活的考量,就可能讓他們的道德

及品格蒙上陰影。不過隨著社會風氣的惡化,「選擇性」

的道德觀,已慢慢轉變成「無感式」的道德觀。

◎金錢無感──對錢無感的小孩真可怕!
孩子們的對金錢的「無感」,從自己的「金錢觀」發展起,

除了可能會有「吃米不知米價」或者「何不食肉糜」的後遺

症之外。還可能會發展成為了一時的快感和享樂,不惜為錢

走上歹路。由此可見,當孩子開始對錢無感的時候,當師長

的,一定要未雨綢繆,以免釀成不必要的遺憾和心痛!

◎親情無感──別讓無感幸福變有感遺憾

與孩子們之間的相處時間,也被外面的補教機構,鯨吞蠶食

得所剩無幾。與孩子們之間的情感交流,也在時光的荏苒之

下,越來越稀薄……這樣孩子們對親情的感覺,就像不斷被

稀釋的咖啡,漸漸的淡然無味,甚至變成走味的咖啡。

讀後感:在教學現場裡打滾了十年,也真真實實地在面對孩子

的蛻變,這兩年感受特別深刻,對於五感無感的小孩是越來

越多。有時候開始納悶,整個教育環境裡究竟是哪個環節出

了錯,才造成現在所謂的"屁孩效應",看事情及做事情都只有

在表層上去著手,除了打電腦及看電視以外,對很多事都無

法積極,我已經忘了我的青春是在做些甚麼,依稀記得國文

老師教我們大量閱讀,英文老師教我們多背單字..........

照做的我們很能吃苦耐勞,雖然沒有頂尖的表現,至少在面

對周遭的人、事、物時,我們會有一些分辨、判斷及處理的能力。

國中生那些個自以為是的團體霸凌,再加上媒體過度的渲染,

有時候教學現場裡的無力感,實在無法用筆墨來形容,當你是

有感的教學下,面對一群無感孩子的眼神,有時候再厲害的教

學技巧,他不肯學、不肯做、不肯用心,一樣沒轍,舉個例子-

免試入學後的怪現象,九成九的孩子都會有學校就讀,當你積

極的想帶一些活動或做一些東西時,孩子卻說,我只想打球,

你想的遊戲一點都不好玩,沒玩過的他卻能妄下斷語,不是他

的就覺得他無趣,久而久之,一個個喜歡發呆又無感的臉龐

出現了,這就是現在的教學現場,當官員們一個個不斷的吹捧,

十二年國教多元學習的當下,是不是先正視一下國中生對學習

無感的問題,讓他們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才是王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曾小餘 的頭像
    曾小餘

    nonofish的小窩

    曾小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